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十一月,东汉的首都长安上演了一幕让人震惊的场景:
成百上千的学子和官员跪在宫门前,从清晨一直跪到傍晚,他们恳求光武帝刘秀宽恕一个名叫欧阳歙的官员,宣称如果皇帝不赦免他,他们誓不起来。
就在这时,一辆马车疾驰而至,车门猛地打开,一个年约十七的少年从车上跳了下来,手脚被麻绳绑住,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激动地说道:“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换取欧阳歙的自由。”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殿上的光武帝刘秀身上,期待他能宽容大度,赦免这个英雄般的官员。
展开剩余84%然而,令所有人失望的是,刘秀并未考虑民众的呼声,最终决定仍然处死欧阳歙,将他杀于狱中。
要知道,刘秀不仅是一位权威的帝王,他还是一位广受赞誉的仁君,素以宽容大度著称,历代史学家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李世民曾说,最擅长拨乱反正的帝王,非刘秀莫属。王夫之也曾评价他:“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国学大师南怀瑾更是赞誉刘秀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君主之一,能真正做到齐家治国。
刘秀的登基时间追溯到公元25年,作为西汉王族的后裔,他在结束了王莽篡汉后的动荡局面后,在洛阳称帝,史称汉光武帝。相比祖先刘邦建立汉朝时的血腥手段,刘秀的治国手腕显得更加仁爱宽厚,他并没有像先祖刘邦那样大规模屠戮开国功臣,反而对他们保持宽容。
欧阳歙,来自乐安千乘(今山东省广饶县),生长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欧阳家族的先辈们已连续七代担任博士,而欧阳歙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博士。更为重要的是,欧阳家族是《三坟五典》遗作《尚书》的传承者,形成了独特的“欧阳氏尚书学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如此具有深厚学识与声望的欧阳歙,自然受到了帝王的青睐。即便在王莽篡汉期间,他也被任命为官员,充当政权的装饰品。刘秀登基后,欧阳歙出任原武县的县令。在任期间,他对地方治理极为得力,令百姓安居乐业,治安井井有条,深得民心,政绩卓著。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欧阳歙很快被提拔,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成为汝南太守(郡治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平舆县北射桥村)。他将原武县的治政经验带到汝南,效果更为显著,政绩更为出色。
不仅如此,欧阳歙还在闲暇时教书育人,培养了数千名学子。这些学子大多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虽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欧阳歙培养了多少学生,但据知,他曾经有一名弟子曹曾,而曹曾门下弟子便多达三千人。由此可见,欧阳歙的学术影响力之大,导致了无数人向皇帝推荐他。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欧阳歙被提拔为大司徒,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然而,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却传来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消息——皇帝决定将他处死。
刘秀处死欧阳歙的理由仅有一个,那就是他涉嫌贪污了巨额财富。这个消息一经传开,朝野震动,许多人对此表示无法相信。
原来,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刘秀非常注重官员的廉洁自律,严查他们的财富来源。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六月,刘秀派遣专门的官员对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进行土地清查。这里的“二千石”是指那些俸禄达到两千石的官员,相当于如今的省部级官员。对于这些高官,光武帝要求他们对土地的所有权进行申报。
在这一过程中,刘秀的改革政策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腐败问题。欧阳歙曾在担任汝南太守期间,利用测量土地的机会进行敛财,接受了巨额贿赂,总共贪污了超过千万的财产。这一发现让刘秀震惊不已。要知道,欧阳歙一直以道德高尚、清廉自持著称,朝廷甚至把他视为典范。这位“模范”官员的丑行,简直让人难以接受,仿佛被亲手捧起的宝石突然碎裂一般,令刘秀感到被愚弄和背叛。
因此,刘秀毫不犹豫地下令逮捕欧阳歙,并以“度田不实”罪名将他处死。此举震动朝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人认为,欧阳歙并非真有如此恶行,可能只是“度田”改革中的牺牲品,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豪强地主阶层。
欧阳歙被捕后,刘秀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来自社会各界的求情声此起彼伏,有一千多名学者、官员跪在宫门前请求赦免欧阳歙,甚至有一些人愿意剃发以示诚意。那些人并非普通百姓,而是朝野中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和官员,他们的集体行动无疑对刘秀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刘秀的决策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眼前的局面也愈发复杂。
更为令人意外的是,欧阳歙的17岁弟子礼震从山东赶来,为了救自己的老师,他不顾生死,把自己绑起来,表示愿意替欧阳歙去死。礼震说自己这么做是因为,欧阳歙只有一个年幼的独子,如果他死了,《尚书》学派的传承就此中断,实在是个巨大的遗憾。言外之意,如果杀了欧阳歙,刘秀将背上“杀贤”的恶名。
尽管有诸多压力,刘秀最终还是在巨大的争议中做出了决定。他顶住了外界的压力,没有赦免欧阳歙,决定让他死于狱中。虽然许多人认为欧阳歙死于非命,但光武帝刘秀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刘秀之所以如此决绝,绝非因为欧阳歙个人的贪污,而是因为“度田”改革过程中,他作为豪强地主的庇护者,为改革的阻碍者。为了维护改革的正常进行,刘秀必须采取极为严厉的手段。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