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说了三人,分别是谁
1990年6月的一天,台北著名圆山饭店昆仑厅,齐聚200多位名流和政界人士。
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命人送来寿屏、花篮。
百岁老人端坐轮椅,念读贺寿文,众人举杯共庆,祝贺寿星九十岁大寿,同时更庆祝他终于重获自由。
这位寿星是谁?他就是我国著名将领张学良。
近代历史上,张学良可谓是饱受争议,“九一八事件”让他被众人唾骂。
“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促成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又让他成为抗日英雄。
张学良一生桀骜,蒋介石在他心中也只是“有大略无宏才,度量很窄”。
当记者问及有没有佩服之人时,他却坦然说出了三个人的名字,其中两人竟然都是我党领袖。
这三个人分别是谁呢?他们又凭什么能让孤傲的张学良佩服呢?
父亲张作霖
张学良接受采访时曾说,有人给过他一句评价,他非常喜欢——“不愧是张作霖的儿子!”
说这话时脸上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张作霖为何能让儿子如此佩服?他到底做了什么?
第一,生于微末,却成为叱咤风云的“东北王”
张作霖,出生于奉天县一个小村庄的贫苦家庭,只读过三个月的私塾。
父亲死后,为谋生计,当木匠、当货郎、当兽医,甚至卖烧饼。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作霖投身军队为国效力。可惜清政府惨败,中国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此后,张作霖回乡加入绿林匪帮,成了一名马匪。
但匪亦有道,当时由于沙俄侵占东北,地方政府无人管辖,张作霖就承担起了维护村子治安的责任。
他组织保险队,收取一定保护费,保险队纪律分明,从不横强霸占,村民再不用担心外匪抢占。
张作霖名声鹊起,保护的村子越来越多,人马也逐渐壮大。
第二,“父亲比我聪明,我不如他。”
在张学良口述父亲的事迹中,有这么一件。
曾有一帮土匪到村子抢劫,对方武器十几二十条枪,为首的海沙子叫嚣要攻下村子。
张作霖一看,自己只有几个人,恐怕难有胜算。
他眼睛一转,一个人上前,面不改色对海沙子说道:“村子打坏了,你们也没好处,敢不敢与我单挑?”
“我若被你打死,村子归你,我若赢了,你的人马归我。如何?”
对方被他一激,立马同意。只听“砰!”“砰!”两声枪响,张作霖腰间中枪,鲜血流出。
他捂住伤口,看向对面,海沙子应声倒地,他的部下随即归顺。不费一兵一卒,张作霖便成功降服敌军,临危而不乱,胆大技更高。
这件事情让张学良十分佩服父亲的胆识和能力。
张作霖亦正亦邪,亦侠亦盗的风格让他在乱世之中,得到百姓和绿林人士拥护,胡匪再不敢骚扰。
往后,张作霖不断寻求新的机会发展壮大,他再次响应政府招安,直言为了升官发财,愿意听命。
朝廷则借张作霖的人马,以匪制匪,清除了其他匪帮。
凭着过人的统领能力,张作霖一路官运亨通。从营长,团长,旅长到师长,辅佐袁世凯,被封为二等子爵。
接着通过镇压革命党,乘势统一奉天省,成为奉天王,建立大帅府。
在奉直皖各系军阀对东三省的控制权争抢中,利用日本关东军的支持,张作霖打败其他军阀,夺取东北统治权,成为了真正的“东北王”!
权利鼎盛时期,他不仅任职北洋军陆海军大元帅,势力更是从奉天到北京,延伸至上海,面积约等于整个西欧。
张作霖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实质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彼时张学良20多岁,年轻气盛,耳濡目染,看着父亲一步一步成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统治者,心中早已将父亲作为榜样。
第三,爱护百姓,不为私利出卖国家
“为什么东北人对我们父子很好,因为我们没有瓜过地皮。”这是张学良回顾张家在管辖东三省时所说。
张家原本不是东北人,祖上六代前从河北迁移过来。
据说,当时东北的地广袤无垠,如果想要在哪里驻扎,就用箭射,叫射箭领地。箭能射多远,就把多远的地划分给你。
张家在这里生活了几代,对于东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早已视为亲人。
对于国家土地,他是一寸不让。
而从小长于贫苦,更深知百姓生活不易,无论是做土匪期间还是后来领导北洋军阀管辖东三省,他都不曾随意瓜分过百姓地皮。
只收取该收的保护费,按规矩赚钱。对下属,张作霖非常擅于恩威并施,无人不服。
在张学良儿时记忆中,时任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曾被父亲两三句话就吓到跪地磕头。
那时家中过年,小孩子挨个去给大人拜年。到吴俊升这里,他高兴地掏出备好的飞子,也称银行本票,作为红包给到孩子们。
张作霖一看金额,五千块,瞬间大怒,责怪他不该给孩子那么多钱。
吴俊升连忙答道:“我的钱都是您给的。”
张作霖说既然如此,钱不要给孩子,你拿着回黑龙江好好做事,别让黑龙江人民骂我祖宗。
身体魁梧的吴俊升立刻下跪,给张作霖连磕好几个头,吓得一旁的张学良瞠目结舌。
见识了父亲的驭下之术,儿时张学良似懂非懂,只觉得父亲就是高高在上的王,可望不可及。
面对各国列强势力,张作霖总是周旋于他们之间,“借势”壮大自己。
到关键时刻,他能守住底线,不出卖国家领土。在他统治东北期间,没有一国列强侵占到了东北的土地。
大连、旅顺租约到期,张作霖要收回来,日本人却占着不还。
后来日本人企图修建铁路,达到吞噬东北土地的野心。
他们要张作霖履行当初答应给他们的铁路和商租的权利,还“好心的”主动提出帮他打国民党。
张作霖深知其中厉害,他装糊涂拒不同意,在《满蒙新五路协约》上口头答应,却用“阅”字代替签名,蒙混日本人。
他说自己宁可被国人打败,也不愿引恶狼入室,否则就变成卖国贼了。
张学良说:“我父亲,比我厉害,他很会利用这个局势,操纵局势,所以日本人恨透他。”
在多次被张作霖拒绝后,觉得自己上了当受骗的日本人,决定对他实施谋杀计划。
1928年6月4日,飞驰的火车经过皇姑屯南满铁路和京奉铁路交会处时,一声巨大的火药爆炸声响彻云霄,车头被炸得粉碎。
张作霖重伤,回家后交代的第一句话是:别让他知道。
那时张学良在外打仗,张作霖不想让儿子难过,嘱咐家人不能告诉他,不久便瞑目长逝。
这天阴历四月十七,恰巧是张学良的生日,因此张学良后来把自己的生日改了。
张作霖亦父亦师亦友,是张学良既尊敬又佩服的人物。
总理周恩来
张学良谈到周总理时,最常说的几句话就是。
“周恩来这个人我最佩服,很佩服,他也佩服我。我们俩也没谈多少,我们的感情极好。这个人可是厉害。”
为什么没谈多少,不可一世的张学良就赞不绝口地说佩服,他和周总理之间又发生过什么?
第一,一见如故,达成共识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临危受命,执掌东三省大权。
一直被当做接班人培养的他,从小在军队服役,不负期望,战斗中屡战屡胜。在父亲亲信的帮助下,用实力逐渐控制了局面。
为促进中国统一,张学良选择“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在汪冯蒋之争的中原大战,张学良又审时度势,谋定后动,支持蒋介石,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最大赢家。
然而,人总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即使身经百战,谋略无数的将领们。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以为日本不会占领东三省,选择保存实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一枪没放就撤退,意图借日军剿灭共产党。结果日军轻松攻占东三省,东北沦陷,日军开始了对东三省长达14年的恐怖统治。
三千多万同胞伤亡,二十多万妇女被奴役。同时东北军大量枪支弹药、飞机坦克大炮以及化学武器,全被日军俘获。
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当初张作霖誓死捍卫的东北,就这样被儿子拱手相让,张学良也因此被全国人民唾骂。
意识到严重错误后,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提议联合共产党一致抗日。
蒋介石不为所动,反而进一步要求他们围剿红军。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乘飞机飞到当时还在东北军控制下的延安。
因为毛主席忙于其他事务,中央决定派周总理前来和张学良商议对策。
在清凉山的一座天主教堂里,张学良见到了周总理,两人进行了一次长达几小时的谈话。
这是二人首次见面,后来也成为了改变中国未来的一次历史性会谈。
张学良就一眼认出周总理这个传说中的美髯公,赶紧上前握手:“久仰大名,周先生。”
周总理说我在是东北长大的,做过张大帅的臣民。张学良说我们是同师,都受过张伯苓的教诲。
几句寒暄,二人关系迅速拉进了不少。
张学良提到的张伯苓是南开第一任校长,周总理就是南开的学生,深受张伯苓影响。
而张学良十七八岁时,在朋友的介绍下,去了青年会,听了张伯苓的演讲,题目为“中国不亡有我”。
意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要你赖我我赖你,应当以身作则,国家的责任有自己的一份;也不要指责别人,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好。
这番言论让他深受触动,也对他以后在国家民族大义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两个聪明人,像是久未见面的故友,你来我往,周总理细致精辟的阐述并分析了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博文古时,让张学良十分佩服。
谈及天将大亮,当天二人便达成了联蒋抗日的方针,约定“共同保卫中国”。
第二,心怀人民家国,英雄惺惺相惜
与周总理达成共识后,张作霖和杨虎城开始部署,准备兵谏蒋介石。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被东北军捉住,史称“西安事变”。
而如何处置于蒋介石,大部分人认为,应该趁此将蒋介石“诛之为上”,甚至国民党内部许多人都赞成除蒋。
中央听闻消息,紧急派周总理到西安与张学良商议和平解决此事。
一见面,周总理就否定张学良他们的做法,然后向张学良解释了和平解决的方案。
当晚举办欢迎晚宴,周总理又在如何和平解决此次事件的诸多细节和问题上,与张学良进行了彻夜深入探讨。
1936年12月22日,蒋介石终于松口,说出了那句:“同意不剿共,与共产党合作。”
周总理及其代表的共产党,让张学良看到了共产党人以家国人民为先的无私精神,也更佩服周总理的智谋和能力。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核心点,就是保证蒋介石人生安全,避免两党关系进一步恶化,给国外势力以借口和机会攻打中国。
为维护蒋的威严,张学良决定亲自护送,周总理听说后,坚决反对。
蒋中正是何等人也,他再清楚不过,心胸狭隘,但凡武人反对他的,都难逃厄运。
可张学良不顾劝阻,于1936年12月25日毅然护送蒋介石离开西安。
周总理急忙赶往机场,可惜飞机已经起飞。他含泪望向天空,只余声声叹息。
不出所料,张学良前脚刚送蒋介石下飞机,蒋介石后脚就命人将他囚禁,这一囚禁便是54年。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第二年,还在囚禁当中的他冒着巨大的风险给周总理写信。
信中表达了他对抗日胜利的喜悦,同时也诉说着他对周总理的想念。
周总理后来提及张学良,曾两次落泪,伤感哀叹。
他一直在想办法营救张学良,并密信鼓舞张保护好自己,等待救援。可惜,虽英雄惜英雄,却从此相隔,再无见面。
张学良和周总理总共只相处了几天,但两人关系极好。
张学良曾对身边人说,周总理是共产党里最伟大的人物,他是我最佩服的人。
主席毛泽东
第一,从不了解、看不起到真心敬佩
张学良孤傲自持,过惯了富足生活,对于散兵游将的共产党红军,一开始并不了解,更看不上。
他率领的东北军,军队装备甚至优于蒋介石的国民军。
但直到1935年,他奉蒋介石的命令出兵剿灭陕甘宁的红军。此役之前,张学良认为东北军必胜。
可在实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红军小米加步枪,却消灭了他整整三个师的队伍,这让张学良错愕不已。
如此惨败经历,张学良不得不正视共产党和红军。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开始搜集、了解并深入研究共产党的思想著作,特别是领导人毛主席的指导方针政策。
越是了解,张学良越是认可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救国方向,他的心理逐渐转变,从原来“灭剿”到萌生“联合抗日”。
1936年1月25日,一封毛主席的公开信更让张学良坚定了他的想法。
这封名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的公开信,一针见血地分析了东北军的现状、问题和将来的出路。
毛主席说,当今时局之下,将枪口对准红军苏区,只会让双方两败俱伤。
而蒋介石实则是想驱虎吞狼,一举灭掉东北军和红军。抗日反蒋,才是救国救民的真正出路。
这番独到的见解分析,以东北军和国家人民利益为先的考虑,让张学良感慨万千。
他何尝不知,蒋介石是如何不管不顾自己的东北军。他终于认识到,救国之路,应跟随共产党。
他想要另组队伍和共产党一起游击,却被毛主席否定,认为这样分散抗日力量并非明智之举。
这让张学良看到了毛主席和共产党,并非蒋介石等人所言的居心叵测、妄想吞并对方,也更加钦佩毛主席的理性和远见。
第二,未曾谋面,却为其人格魅力折服
张学良与红军几次交手都损失惨重,明明对方人数更少,装备不足,却能一再获胜。
领兵多年的张学良深知,要做到这点有多难。
张学良回忆时举了2个例子,曾经他们的部队刚到一个地方驻扎,跑来一个十几岁的小孩玩耍。
没多久,他就把部队有多少人、多少炮弄清楚,转头回去就给红军报信。
另一次是刘殿华的军队到了一个地方,当地人给他们摆宴席,放炮欢迎。
没想到鞭炮中有炸药,首领刘殿华当即被炸死,整个军队没了首领,简直防不胜防啊。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同时要阻击围剿。
如此困难艰险,还能让人不离不弃,这不是一般的利益诱惑、组织纪律能办到的,需要深深的人格魅力吸引着追随者。
这一点上,张学良自知望尘莫及。
从1934年到1936年,张学良对共产党、对红军的认知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觉得毛主席太厉害了,不仅谋略过人、洞悉世事,还能顺民意、得民心,以天下大公为先,并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到底。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禁,因此一直没能跟毛主席见上一面,这也是他毕生遗憾之一。
幸得多年后得知,自己机缘巧合下资助的学生有两个是毛主席的儿子,这才略感慰藉。
结语
从启蒙的父亲张作霖,到相惜的周总理,再到仰望的毛主席,对张学良的人生都是影响巨大的。
这三人,也是他当之无愧的佩服之人。
#瞭望中国抗战#
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