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今日女报
4岁识字上千,5岁纯文字阅读,7岁就跳级,8岁靠自学学完初中的数理化课程并进入某重点中学的数奥赛早培班学习,目前也是该组全省年龄最小的孩子……这是今年刚满9岁的长沙五年级小学生童桦的履历,在一些人看来,他是“小神童”“小天才”,优秀是天然的馈赠;也有人猜测,这是“鸡娃”的成果,担忧孩子过早透支会重蹈“伤仲永”的覆辙。
让知识成为孩子的“主动奔赴”
书桌一角堆着近一尺厚的初中数学试卷,书房的书架上整齐码放着上百本书籍与各式益智游戏,连浴室的墙上都贴着世界地图……近日,当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进童桦的家中时,妈妈刘俊妍笑着介绍,这些都是儿子童桦的“精神食粮”:“只要给他买了感兴趣的书籍,不需要我们督促,他自己就会主动去看,包括做作业、做试卷,也根本不用人催。”在她看来,孩子的专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孩子11个月大时,攥着绘本就能安静地翻一个小时。”刘俊妍至今记得孩子与书的初遇。从那时起,这个家庭就有了一条铁律:不打扰。
无论是童桦幼童时搭积木、看绘本,还是后来看书、写作业、做手工,家里总会保持安静,父母更不会打扰他。“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一会儿送杯水、一会儿送盘水果、一会儿又突然问孩子有没有什么需求,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刘俊妍说。
刘俊妍的这种“不打扰”的坚持,让童桦练就了“秒入学习状态”的本领:高铁上的两小时车程,他能读完半本历史书;餐厅等位时,摊开作业本就能进入解题模式;甚至蹲马桶的时间,都能完成一套数学卷。“他不是刻意‘卷’,是真的能从解题中找到乐趣。”刘俊妍笑着说。
而对于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刘俊妍则告诉记者,孩子的爸爸做得特别好,当孩子有疑惑时,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带着孩子一起“找答案”。比如童桦曾问过:“为什么月亮会被吃掉?”孩子爸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网购了一套实验器材,晚上在关了灯的房间里,父子俩用实验亲手演示了“月食”发生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阅读是重要的一环。“爸爸出差回来给他的礼物中必定有本书,而且会告诉孩子‘这是从千里之外带回来的’,让孩子觉得书籍很珍贵。”刘俊妍说,在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他们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他在不同的阶段里喜欢历史、地理、数理化,我们都会为他选购相关书籍并加以引导,所以他5岁时就能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知识信手拈来,7岁时就能自学初中的数理化教材知识了”。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父亲总有办法把答案藏进书本、博物馆或大自然里。后来,他们又教会了孩子用工具书自己去寻找答案,“跳级之前,孩子只会26个英文字母,爸爸只教了他如何查英语字典,但跳级之后他的英语考试基本都是满分,也不用去上辅导班”。
刘俊妍表示,爱阅读的孩子自己往往就会有求知欲,而求知欲会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业上的收获只是时间问题了。”
用言传身教培育“学习土壤”
童桦家的客厅有个特别的角落:一半是孩子的书桌,堆着初中数学试卷和各类书籍;一半是母亲的工作台,放着笔记本电脑。“我加班时,他写作业,互不打扰又彼此陪伴。”刘俊妍说,这种“共学氛围”是家庭的日常。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肥料’。”刘俊妍认为,有一对情绪稳定的父母,孩子会更敢于表达和展示自己,而孩子的天赋、特长是需要孩子自己展示出来,家长才能及时发现的。
和睦与示范是良好氛围的底色。童桦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父母闲暇时从不把刷视频、打游戏当消遣,即便娱乐,也会躲进另一个房间,不在孩子面前展露。更多时候,家里是安静的翻书声——作为地质科研工作者的父亲,为了陪孩子探索未知领域,会主动“恶补”跨学科知识。
在这个家里,教育是“夫妻档”,父母角色清晰又互补:母亲抓全局,负责学习习惯的全局把控,从“做完作业整理书桌”的细节,到“不拖拉、态度认真”的要求,再到关注升学信息、搭建成长框架,稳稳托住孩子的学习节奏;父亲攻“细节”,聚焦关键节点的引导,带着孩子做实验、逛博物馆、解决具体难题,比如童桦曾不擅长写作文,父亲便想办法破解——从生活小事入手,让他记录做家务流程、旅游细节等,用亲身经历消解对写作的畏难。
“我观察到,身边的很多家庭都把育儿责任全权推给妈妈,其实育儿需要夫妻共担,爸爸的角色太重要了,不能缺席。”刘俊妍感慨,父亲陪孩子做游戏、搞手工、户外探险的时光,是无法替代的成长养分。
在“放任”与“引导”间找平衡
“孩子这么小就学完了初中知识,是不是天天刷题?”面对记者的疑问,刘俊妍笑着澄清:“我们搞的是快乐教育,从没报过课外辅导班。”但她强调,这种快乐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边界的自由”。
刘俊妍表示,童桦的学习从不过度:每天晚上八点半前结束学习,保证充足的玩耍与休息时间;周末学习时间不超过2小时,其余时间全用来泡图书馆、打卡博物馆、科技馆,或是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周一到周五不碰电子产品,周末完成学习任务后,可看10~20分钟视频,内容由父母筛选,却又多是他感兴趣的历史、政治题材。
所以,童桦现在仍旧保持着对学习的极大热情:洗澡时突然想起某道数学题的解法,光着身子就飞奔到房间比划刷题;放学回家看到沙发上的新书,一秒蹦过去翻看;背着书包下车去学校时,会笑着对妈妈说“我去装知识啦”……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孩子成为‘伤仲永’”时,刘俊妍坦言,夫妻俩也有困惑:过早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会不会对他的成长有影响?孩子已学完初中知识,是否继续超前学?“但我们达成共识,只要他还保持‘我想知道’的热情,就陪他走下去;如果哪天觉得累了,就停下来调整。”
刘俊妍强调,他们并不觉得孩子是“神童”“天才”,当别人在孩子面前这么夸赞时,他们也会及时制止。而更让他们欣慰的是,孩子也不觉得自己比别的同学“高一等”,虽然已经学习完初中知识,却仍能安静坐在小学课堂认真听课,还常说“我看的书远远不够,天天看都看不完”。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家长是执画笔的人,想让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家长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在刘俊妍看来,他们的家庭教育的核心其实很简单:发现引导、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自主中热爱,在陪伴中舒展,天赋自会沿着成长的规律,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