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李立三结束了在苏联的生活,返回祖国。抵达延安不久,他便表达了希望拜访毛主席的愿望。二人自五四时期就相识,其后在三十年代里也曾共事。得知李立三想见面,毛主席欣然答应。事实上,毛主席对此也满怀期待。虽然两人曾有不同政见,但毕竟经历多年交往,情谊深厚。
李立三来到王家坪与毛主席会面时,却出人意料地引发了冷淡气氛。与会前的愉悦不同,毛主席此时神情突现不悦,甚至在李立三离开后吩咐师哲去通知后勤,为他换上一套干部服。究其原因,却并非外人所想的陈年旧事。
起初,李立三抵达延安后,通过担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向毛主席转达了会见请求。毛主席专门嘱咐身边工作人员,预备会面事宜,还叮嘱为客人备好茶水。这样用心的安排,可见毛主席对这位老朋友的重视。
次日清晨,李立三如约前来,见到毛主席。毛主席询问他在东北的见闻,李立三则满怀兴致地讲述。毛主席寡言少语,表情冷淡,气氛颇为尴尬。旁观的师哲对此颇感困惑,最初以为缘于两人历史上的分歧。可待李立三离开,毛主席即让师哲转告后勤,发放一套干部服给李立三,这才让师哲恍然大悟原来毛主席不满的,是李立三的着装。
此次会面时,李立三身着美式军装这正是美方救助物资的一部分,军衣干净利落。毛主席见状,心中不快由此而生。据身边的师哲回忆,毛主席一向注重衣着与举止,不仅考察人的能力和表现,更在意外在的形象。李立三此行穿着外来的军装,显然触动了毛主席的敏感之处,留下了不佳的印象。
后来毛主席赴北京后,李立三再次登门,这次他换上刚缴获国民党军的呢子大衣。结果毛主席见状又是一皱眉头。实际上,毛主席身边的许多工作人员都知道,他对衣着有一定要求。师哲曾提及,早年饶漱石亦因类似服饰问题令毛主席不快。
追溯李立三家世,他本名李隆郅,生于十九世纪末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的知识分子兼塾师。李家后院凤尾草盛开罕见白花,使乡民将李立三的出生视为祥兆,父亲更给他取乳名“凤生”。少年时代的李立三被送入学堂读书,那时正值旧朝衰亡、国势动荡,许多人以读书报国为己任。
随着局势巨变,李立三也受到深刻影响。清帝退位后,他投身程潜部队,参与护国运动,可惜事与愿违,连学业也因此中断。两年后,赴法勤工俭学浪潮兴起,李立三也启程法国。在异国,他白天打工赚取学费,夜晚刻苦学习,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思想成为他人生航向的灯塔,让他认清救国之路。
身在法国,李立三积极参与工人运动,为同胞争取合法权益。每当工潮爆发,他都身先士卒,被留法学子们戏称为“坦克”。他的性格坚毅果决,几乎无人能够动摇其信念。而他慷慨激昂的演讲,则鼓舞了许多同道坚定革命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李立三”一名正是毛主席为其更改。当年,毛主席在湖南一师以“二十八画生”为号,发布结交贤士的征友启事,通过这一渠道结识了数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罗章龙介绍毛主席结识了李立三。初次见面,两人交谈并不融洽,甚至李立三很快就借故离开。毛主席后在回忆中解释,李立三彼时年仅十六岁,交谈间显得稚嫩。此时,二人深交未能开展。
李立三因革命活动被法国驱逐后回到国内,旋即投身中国共产党,并加入了毛主席领导的工人运动。其时,毛主席觉得“李隆郅”一名难以书写,便为其改为“李立三”。凭借卓越能力,李立三年仅二十八便步入中央常委行列,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
身处高位的李立三也犯下过严重错误。他提出著名的“立三路线”,主张以武力夺取中心城市,结果导致党组织遭受重创,损失惨重。值得幸慰的是,李立三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在三十年代的三中全会上认真检讨,虚心反思。悔过自新,亦为人所称道。在党的七大上,毛主席还亲自为他争取选票,使他再次成为中央委员。
若无毛主席的宽容与提携,李立三的政治生涯难以转圜。回望往事,对毛主席的气度与胸襟,不禁令人由衷敬佩。
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